2025-11-03
学术分享一:《小分子临床检测的挑战与实践》
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于艳华教授围绕“细胞因子的临床诊疗应用价值及拓展”展开深度分享,强调其核心价值集中体现在“精准诊疗支撑”与“免疫功能评估”两大维度,为检验赋能价值医疗提供了清晰实践路径。于教授系统阐述细胞因子检测在感染性疾病、自免疾病、肿瘤等领域的临床价值,同时以详实的案例数据揭示了其最关键的价值,即给临床提供了“免疫状态的晴雨表”,助力临床从“经验判断”实现到“精准指导”的跨越;在艾滋病治疗中,IFN-γ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抗病毒免疫反应,其水平变化能实时反映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状态,为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。这些案例证实,细胞因子检测可为疾病的病情评估、疗效监测提供重要检验依据,助力临床实现精准干预。总之,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,本质是将检验技术从“辅助诊断工具”升级为“诊疗全流程价值伙伴” ---通过精准的指标监测减少诊疗盲目性,通过免疫功能评估提升治疗安全性,最终实现医疗资源高效利用与患者诊疗获益最大化,是检验医学赋能价值医疗的典型实践。
山东大学齐鲁医院(青岛)王谦教授分享“C-GALAD模型在中国人群肝癌管理中的应用及风险分层价值”,深入介绍该模型在肝癌早期筛查、早期诊断、早期干预中的实践成果。在山东地区开展的多中心研究中,对乙肝肝硬化高危人群采用C-GALAD模型进行定期筛查,相比传统AFP检测,该模型对直径小于3厘米的早期肝癌检出率提升40%以上。具体于临床应用的实践,乙肝肝硬化患者通过该模型筛查发现异常,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极早期肝癌,经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95%,远高于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水平。C-GALAD模型的应用,显著提升了肝癌“三早”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,为降低肝癌病死率发挥了关键作用。王教授最后做总结与展望,C-GALAD肝癌模型通过高精准度的早期筛查降低了肝癌的漏诊率,通过卫生经济学优化实现了低成本、高收益的健康产出,是中国肝癌防治从“经验医学”向“价值医疗”转型的关键工具,其临床应用与卫生经济学价值的结合,为肝癌高危人群的精准管理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王雅杰教授解析“CK18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(MAFLD)中的临床价值与前景”,重点阐述CK18检测对MAFLD的诊断、病情分层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。王教授强调目前CK18的临床应用具有权威的临床循证依据,对于肥胖、糖尿病合并MAFLD/MASH的筛查、诊断价值明确,对于肥胖症、糖尿病、代谢综合征等的管理也具有重要价值。CK18于脂肪肝人群的及早肝健康管理价值做了重点解析,尤其对于体型偏胖且多年肝酶检查正常的体检人群,能够通过CK18-M30水平的偏高提示早期MAFLD,及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避免了病情进展至肝纤维化。诸多国内外临床数据显示,CK18-M30/M65作为肝细胞损伤(凋亡/死亡)的特异性标志物,反映肝细胞损伤模式,能在肝酶异常前反映肝脏损伤状态,使诊断更敏感有效,可辅助诊断MASH、病毒性肝炎、药物性肝炎等隐匿性肝炎。另外,该指标在儿童MAFLD/MASH诊断中也表现突出,其检测阳性率较传统指标高35%。王教授最后拓展展望,CK18可用于评估糖尿病合并脂肪肝、药物性肝损伤的进展,为代谢性肝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新的检验抓手。
作为生物科技领域的创新主体,热景生物以“发展生物科技 造福人类健康”为使命,在小分子夹心法等创新技术领域实现关键突破。此次论坛中,热景生物深度参与“创新诊断 价值医疗”的主题研讨,其基于小分子夹心法的检测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慢病管理、感染性疾病筛查等场景,如在25-OH-VD检测的多重临床应用场景中,可实现其快速精准检测,为临床决策提供即时支持。这种技术成果与临床需求的深度融合,不仅推动了检验医学技术的落地转化,更以精准、高效的检测方案助力临床决策优化,为提升医疗服务价值、改善患者预后贡献了企业力量。